台中場青年議會大鋼
1.
房價問題:分配不均(城鄉差距)、公共建設不足、年輕人買不起房,與薪資過低息息相關。可能的解決辦法:提高所得、政府的適當規劃,從單核心到多核心發展、蓋社會住宅、產業結構轉型帶動經濟發展等。
2.
交通問題:BRT的諸多問題。搭乘大眾運輸交通的習慣、沒有辦法透過BRT到達我要去的地方、佔用到救護車的時間、是否能讓政府來輔導,民間來施行、交通建設不平均。
3.
文化:藝文活動大多在北部,台中反而沒活動,南北差距蠻大的,藝文活動大部分不是官方的。官方只辦少數的,大型的,一次性的活動,本質上不像文化活動,比較像是為了熱鬧。台中市還沒有文化上的中心思維(如一想到台中,會讓人想到什麼?)、缺乏在地,文化感薄弱、文化需要由在地的歷史脈絡推演
4.
青年參政:地方基層政治監督機制失靈、青年參政不限於參選、選戰資源的不足。
房價與住宅
台灣對住宅的定義?
最早是刑法定義,民法、稅法是之後。
社會學/經濟學對於住宅的定義,想要一個住的地方。和政府想的不同:資本主義,房地產自由市場;在資本主義下,也有不同的運作邏輯,全球都在炒作,但亞洲房地產炒作是全球之冠,因亞洲人特別喜歡土地所有權,亞洲自有住宅率很高(8成),美國租屋市場和住屋市場則會相互調節。
住宅問題的起因
住宅問題不是住宅問題,牽涉太多問題,要想他的背後:就業、薪資等問題
不是經濟起因,是因資本主義下被當作商品,這是對勞工的一種壓迫。恩格斯—《論住宅問題》。
家變成可以買賣的東西,跳離了我們原本對家的概念,本來是要住,現在就變成有儲存價值,導致不斷飆升,年輕人買不起房子
房子好不好涉及公共建設,這是政府角色最尷尬的地方,政府花很多錢在七期,讓大家覺得這裡的生活品質很高,因而提高住宅價值,導致房價上升
住宅的價值:做為一種商品的特性
1.
居住的使用價值
2.
交換其他資本利益的價值,如房貸,租房是無法房貸
3.
保存勞動成果的儲存價值(抵抗通膨):房價會往上漲,因為稀有,地買了就買不到了
台中房價問題
1.
台中市的房價變遷,與全台灣的比較,其房價成長非常驚人
2.
台中市的城鄉差距問題,當合併升格時,舊的台中縣拼命往舊的台中市跑,資源分配不均。太聚焦在把七期打下來,忘記還有一群被邊緣化的人
3.
近年來炒房嚴重,政策導致炒作,國外資金回來就是炒房,造成政策上的錯誤現在政府很愛做重劃,藉由炒地皮來賺錢。地方政府缺錢,得靠土地稅賺錢,胡和陳菊都做一樣的事情,為使地方政府從土地稅維持穩定收入
4.
台中的兩個極端問題:一是買不起的豪宅,二是某些交通不便之地,雖然地價便宜,但生活上有困難,跟臺北的狀況不同
5.
性別問題:晚上女生不要在路邊叫計程車,晚上又等不到公車。入夜後很不安全,晚上八點後黑暗的地方就不出門
6.
青年買不起房子與工作、所得有關,薪資所得和住宅有很大的關係
解決辦法
1.
徵收豪宅稅:依稅率計價,豪宅能否以坪數作為稅率的依據?既然有辦法負擔空間,一定有那個資源在
2.
打房會讓原先已經買房的民眾不開心,打房的可能性不高
3.
年輕人買不起房子是當然,但起碼要租得起,歐洲的住宅比例很低,大部份都用租的,政府有義務提供租房
4.
政府對產業結構沒有想法時。沒有創新產業,導致供需不平衡。市政府可以做的是,新創貸款100萬,知識工作人才有地方發揮。
5.
打破台灣人對於房價的迷思,迷思源自於房市從來沒有崩盤過,現在空屋率十幾%~二十幾%,等房市崩盤,迷思自然就會消失
6.
政府可以帶頭加薪,但這招在1980年代管用,現在因財政惡化、較無強制性、企業都比政府大,所以效用可能不大
7.
勞工組工會,以集體的力量要求資方、政府加薪。住宅問題也曾經在法國爆發,當時的法國人組工會抗爭與住宅相關的議題,施壓政府、資方,要求改善交通系統、住房條件等,台灣也可考慮用此辦法
8.
政府的適當規劃:圈地有圈地的規矩;執行的面向:現在城市規劃為單核心發展,事實上台中適合多核心發展。房價是台中不均衡發展模式,失敗的城市治理的問題,台中現在是線市合併,升格成直轄市,現在需要新的都市規劃,現任市長沒有新的都市計劃,沒有藍圖怎麼走到目的地。很多政見都跳票。
9.
政府蓋社會住宅,但過程要合法,也不要太過於集中在一區。解決社會住宅污名化問題。台中有很多土地,比其他城市要來的完整的都市結構,有很多抵費地可以拿來做社會住宅,至少5000多公傾,台中還有很多台糖的土地,釋放出來可以蓋社會住宅,給很多人住。
10.
台中縣區也有重劃,每個城市都有都市計劃,但有沒有錢做是一回事
11.
廣設公共建設,讓台中平衡發展
12.
鼓勵租房,而非買房,相對享有較高的生活品質
交通
青年提問:BRT問題
1.
BRT是否會受阻?所受的號誌是否跟一般相同?路線規劃?是否會如期完成?站內跟車內是否有消防措施?宣導是否夠扎實?運量?臺灣大道的腹地小,是否人車更擁擠?停車問題?三部曲的現實面?相關的配套措施在哪?
切馬路的時候,一定會排擠到其他的車道,未來,公車與機車都將走慢車道,將造成互相爭道的情況。運輸無法「慢慢培養」,「沒有網就不會有人」。
2.
我是台中人,在看到BRT時都有個疑問,他跟一般公車的區別在哪?只是有專用車道嗎?
BRT最重要的是行控中心與專用路權,但中市府卻本末倒置,強調硬體的設備,甚至讓一般的公車公司都可以買相同的車子,也用來作為BRT。我們甚至搞不清楚,到底怎麼去排班表。
關於BRT號誌的部份,在行控中心還沒完成的情況下,沒有優先號誌。「優先號誌」會依現實的交通狀況作微調。
3.
BRT明明定速定時,為什麼還會覺得他不夠快?
就我們目前的了解,他無法達成這個目標,但我們希望他能夠做到這一點,技術上能夠克服。
4.
我們的重點應該是要討論出如何改善交通?還是如何改善BRT?
BRT的重點在於行控。但行政的「訴求」卻在於「BRT很像捷運」,民眾對於BRT可能永遠都會不滿,因對「捷運」的期待有落差。另外又想請問大家,公車免費是否是我們第一要免費來做的?還是這會造成大問題?
5.
如何讓公車變成捷運的補給,讓交通成為「網絡」,我們要如何完善它?第二,時間的控制也是重點,讓他成為一個「可預測」的。是否BRT會達成這種「可預測」的效果?這也是行控中心最預先要做的。
捷運與公車應該是要整合,建立配套。應該要像台北捷運一樣,讓公車跟捷運可以成為互補,而非走同一條路線。所以現在應該要改變台中市民的習慣。但現在BRT已經蓋下去了,不可能隨意改變,應該要修正一下公車的路線。
6.
我覺得,如果要討論一下BRT的配套,應先討論一下BRT,市府認為這是捷運,但市民覺得這是公車。到底它的定位是什麼?另一部分,BRT應在主要幹道,現在BRT是來補足捷運,那到時候捷運蓋完後,BRT要怎麼處理?
這我們就要討論,到底要是用公車,還是捷運?或者我們需要另立BRT專法?再者,如果未來的重點還是在MRT,雖然在高雄我們未能得到驗證,(捷運真的能改變交通習慣)。
7.
如果未來捷運蓋好,MRT是不是就變成空空的了?
未來應該是可以互補。
8.
結論:在BRT的架構下面,我們需要透過一個行控中心來建立一個交通的聯絡網,讓MRT跟BRT間可以互相配合。另,在道路的使用上,是否會造成安全問題。
老師想法
1.
短期內台中、桃園最好都不要建捷運,不然就會重蹈高雄覆轍,因為大家沒有搭公車的概念。所以如果捷運真的要讓流量符合成本,需要讓市民先有搭乘大眾運輸交通的習慣。否則只會讓財政狀況更加嚴重。
2.
有多少的車流量會因為BRT的關係而減少,因為我沒有辦法透過BRT到達我要去的地方。我比較擔心的是,這條路上的車都是要上交流道的,那真的會因此減量嗎?另,台中市這麼大,我們只有一條中港路嗎?
3.
在蓋捷運之前,為了讓大家能夠有搭乘大眾運輸的習慣,所以有公車免費的政策。我是覺得BRT不用一年免費,應該可以像台北一樣一個月免費。
4.
我認為BRT不會像捷運那麼便利,我覺得如果要不如蓋捷運就好。另外,因為BRT有專用車道,可能也會佔用到救護車的時間,在中港路上即有兩間醫院,急救是一分一秒的,這部份也應該被考量進去。
5.
我之前在區公所工作,區長說,BRT對台中滿好的建設。中港路像台中的心臟,BRT設了就很像心肌梗塞。許多區的同仁認為,BRT會比較方便從海線到市區來上班。但似乎會造成機車的問題,但如果我們把機車道拿掉,是不是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,因此是否可以考慮讓機車不要走中港路。
6.
BRT的便利性不足,並不會讓我想要搭。因此我覺得,你就直接蓋個捷運吧。另外可能會引發交通安全的問題,比方說跟其他車子搶道。
7.
中港路已經很塞了,這樣縣縮,好像更塞。它還是沒辦法讓我到我真正要去的地方,未能達成真正的效果。
8.
對於BRT,有種「捷運不是捷運」的感覺。臺灣的車輛過多,日本車子一定要有停車位才能買車。台中的捷運根本就應該跟著廈門走,過去滿滿都是機車,但現在幾乎只剩下電動車,臺灣的機車都亂騎亂竄。日本的作法,不是由政府做,這應該由民間企業經營,為了賺錢,企業勢必會有更周全的考量。是否能讓政府來輔導,民間來施行。比方說,我們往地下挖,日本都挖了幾十層,為什麼不能挖?
9.
我有去試程台中BRT,但因為什麼都沒蓋好,所以真的只有「搭公車」,沒有感覺到「快捷巴士」。但除非你真的要去沙鹿,否則你真的很難感受到便利性。另外,既然我都騎機車了,怎麼會想要轉搭公車再走路。
10. 蓋大眾運輸工具考量點不是錢的問題,而是改善碳排放,改善交通等問題。或許在市區能夠解決這個問題,但像這些比較偏遠的可能就會有問題。民營可能會發生虧本而收掉路線得問題,使的偏遠地區的人民比方說就醫等等的需求會受到阻礙。我覺得除了政策獎勵外,應強調公民參與,比方成功的首爾,是不是能夠在下任市長當選之後,來做一個類似「公民參與」的運動,讓市民一同參與改善台中交通的運動,由市政府規劃、呼籲的運動。
11. 在中港路上有四條以上的公車路線,但在偏遠地區連一間都沒有,我覺得這還是需要民間的力量,我們要如何在政策的過程中,讓這些有資本的人能夠去發展那些偏遠路線,帶動偏遠地區的繁榮及便利性。在這些主要的道路上,需要有強制性。
12. 我覺得偏遠地區的問題更應該盡速解決,補助當地成立相關的便捷交通工具,再到室內搭乘其他交通工具。另外我們應該要讓大家能夠方便使用交通工具,不要一直把自己家裡的車開上路。至於民不民營化,這是執政者是否真想解決問題的展現。
13. 如我剛剛所說,BRT線上有兩家醫院,又有其他客運業者,在救護車的部分會有影響到。政府是不是能夠去補助客運業者,讓他們可以不要跟BRT一樣擠在中港路上。很多公車業者在中港路上只是片段的,而非全程,共有64條公車路線目前在中港路上。 另,建議救護車可以走BRT車道。
台中市長參選人林佳龍的回應:
1.
路權要進行全面的檢討,行的正義。路網要檢討。
2.
路線多一點,班次多一點,讓偏遠地區可以到市中心辦事情。
3.
8公里還不夠,補助偏遠地區,16公里都不為過。但市區完全免費,這樣就是劫貧濟富,這不是負責任的政府。
4.
台中要復合式的交通網,縮短城鄉差距的交通工具。在火車站、高鐵站附近要有轉運站功能,很快區域間可以對接。
台中文化城
台中的文化定位
1.
台中並沒有找到自己的定位(當人們提到台中,會認為他是一座什麼樣的都市?)
2.
政治人物常因自己只四年的任期而急於在任內做出政績,用炒短線的方式發展文化,但成效不但不好,更可能造成破壞
3.
台中的很多東西是複製過來的,並沒有台中自身的特色
中區保存問題
1.
政治人物往往將心力挹注在新的事物,新的建築,而忽略了檢視,自身擁有的資產有什麼,導致區域發展不平衡
2.
除了硬體的保存,也需要由居住在地方的長者將記憶與經驗,早期的、被掩蓋的經驗傳承給青年,這些能做為台中文化發展的基底
3.
中區難以吸引年輕人進駐,往往只是因特定目的前來,完成之後便離開
4.
中區的硬體設施保存困難,需要政府挹注資源協助
5.
大部分的台中老建築是封閉的,無法參觀,不能為商業使用,政府應視情況增加使用的彈性,讓老建築能融入市民的生活
6.
可以先針對一個街區進行再生嘗試,若成功便能成為其他地方的借鏡
7.
保存可以考慮以產業聚落的形式,塑造特定區域的文化想像,主題式的文化發展
8.
想從事區域保存的工作一定要先去該區居住,藉由當地人了解當地,才能形構當地的文化想像
9.
如果保存沒有認真規劃,會適得其反,不如不要做
10. 老建物整修的技藝已漸漸流失,需積極設法保存
藝文活動
1.
文化沒有固定的形式,形象多元,吃喝、美術,音樂等等皆算
2.
以往藝文活動都集中在北部,這幾年台中較多,大部分是民間自辦的小型藝文活動
3.
官方辦的藝文活動量很少,一年頂多一兩次,且大部分是大型活動,且媒體化,公式化,缺乏在地
4.
一座城市文化的養成,其實是靠許許多多小型的、多元的、可與表演者直接接觸的藝文活動慢慢培養的。
5.
文化不是製造出來的,官方不宜揠苗助長,將經費一次性大量投入於特定活動,而是將經費小量投入補助個體的藝術工作者,自然能培育出台中的文化
爵士音樂節
1.
邀請來表演的表演者大多是外人,與台中市並無連帶關係
2.
感覺只是為了熱鬧而辦的,文化感薄弱
3.
爵士樂和台中其實並沒有太大的淵源,不懂為何要辦
其他
1.
人們從來沒有在求學途中好好被教導認識自己的城市
2.
文化和創意是兩個題目,但政治人物經常將他們混為一談,無法搞清楚各自命題的差異
青年參政
1.
青年參政不限於參選
狹義是指參選公職
廣義可擴及參與運動(社運脫不了政治)、連署等等,連署年齡需要下修
門檻是大人定的,這個不可以是別人說的不可以,年齡不是一個可以說服人的理由,用行動去破除質疑是最好的方式
2. 青年佔領政治兩大目標
(1)修憲:憲130條
目前台灣20歲才能投、23歲才能被選舉,因為此門檻限制,青年在政治中只能扮演配角。不是年輕人對政治冷漠,而是我們被排除在決策之外。
另: 法律規定20歲以下無法連署,這也是要去修的地方
目前台灣20歲才能投、23歲才能被選舉,因為此門檻限制,青年在政治中只能扮演配角。不是年輕人對政治冷漠,而是我們被排除在決策之外。
另: 法律規定20歲以下無法連署,這也是要去修的地方
(2)推出青年候選人
目前已辦過選舉培力,推出一些市議員候選人
3.
從政環境、選戰資源
對青年人非常不友善
選個鎮長就要150萬,如何不要花這麼多錢,降低門檻
4.
從基層選舉開始
冼義哲分享自己在馬公的參選經驗,列了很多宏觀長遠的計畫,居民卻說: 我們這裡水壓不夠
我們不能再用菁英式的觀點,說自己是菁英,要主導大局,但不知道社會真正需要什麼。真的要做社會改造就要從基層選舉開始。
5.
青年佔領政治的意義
不只是要推年輕人。例如連勝文出來要不要為他背書?
青年佔領政治是要實現一個價值,不單是要推年輕人出去,而是要實現世代正義,而勝文代表的不是世代正義
6. 村里長vs鄉鎮市民代表
6. 村里長vs鄉鎮市民代表
里長既不是行政首長也不是民意代表,領的是津貼
義哲個人支持青年參選鎮民代表大過於村里長
兩者保證金一樣,前者對地方樁腳突圍的機率比較高,且是複數選區,勝選機率大。就職權來看,鄉鎮市民代表清楚很多,里長較模糊,沒有監督機制,鄉鎮市民代表可以直接影響行政首長決策
7. 年輕人自組一個協會監督地方政治
地方基層政治監督機制失靈,我們都想改變政治環境,但基層的政治不改變,很難影響到中央政府。
方案:社區發展協會定期舉辦這種青年論壇,也可以提前培訓人才
地方基層政治監督機制失靈,我們都想改變政治環境,但基層的政治不改變,很難影響到中央政府。
方案:社區發展協會定期舉辦這種青年論壇,也可以提前培訓人才
But社區發展協會被國民黨把持,建議年輕人自己組一個協會
8. 青年選戰資源不足,推行公費選舉
受到錢、人脈、家族背景選罷法等規定限制,保證金讓年輕人無法負擔
受到錢、人脈、家族背景選罷法等規定限制,保證金讓年輕人無法負擔
倡議推動公費選舉(歐洲很多國家有這樣的制度),每個層級有一個金額,每個競選人都可以領,公平競爭
例:台中嚴重的問題是建商,希望透過公費選舉停止建商壟斷
but公費選舉雖然立意良好,但有法律技術問題,因為地方選舉是中央授權,只是希望地方議員表態,他們無法承諾
9.
對市長訴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